轉引自:王佩琳碩士論文
年齡 / 反應
情感
表現
因應方式
學業成就
2.5∼6歲 (學前期)
易怒、激烈、分離焦慮、攻擊。
幼兒退化行為、攻擊與破壞行為、幻想。
無適當方式,因而常使用攻擊。
尚未就學。
7∼8歲 (潛伏期前期)
悲傷、憂愁、恐懼、被剝奪感、失落感與憤怒。
哭泣、幻想、獨霸,不與他人分享。
無健康的因應方式以避免痛苦。
與其他兒童沒有差別。
9∼12歲 (潛伏期後期)
失落感與拒絕,無助與孤獨,羞恥、擔憂、受傷的感覺。
直接反對父親、母親或雙親;易怒、要求多、態度不馴、偷竊、身體出現症狀、與雙親關係緊張。
嚴肅而清楚地看父母離婚事件,以許多適應方式掩飾其情感;沈溺於遊戲之中。
明顯地低劣。
13∼18歲 (青春期)
失望。
對當前情況採取開放的態度,投入社會活動。
更為自恃,獨斷獨行。
年齡/反應
對父母離婚的歸因
認知
訪問
父母離婚的影響 (1年後)
自責
對所發生之事感到迷惑。
次數不多--每週一次。
多數的情況惡劣。
多數認為父母的離婚與自己有關聯。
次數最多|每週三次。
65%變好,或接受父母婚離婚之事實;23%轉劣。
少數認為父母的離婚與自己有關聯。
對所發生之事有清楚的了解。
次數不多,且非定期性訪問。
25%擔心被雙親拋棄。75%在教育與社會成就上重新變好,但孤獨感更惡化。
認為不是自己造成父母的離婚。
對所發生之事有清楚了解。
少接觸,超過9∼12天。
多數兒童皆恢復以往的表現,但面臨一些認知上的疑問。
全省徵信社服務